燃气安全的风险是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中发现,辖区内的餐饮企业可能存在燃气安全隐患问题,随即开展餐饮行业燃气安全专项行动。
在调查中发现问题
检察官对辖区内多家餐饮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走访,重点调查商户使用燃气的情况,包括燃气管道的使用期限以及是否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等。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商户的灶具设备是用橡胶软管直接和出气口阀门相连,时间一长,胶管就可能因为油烟侵蚀、老化等原因发生漏气危险。而这种漏气是缓慢不易察觉的,单靠人工识别误差大,且无法实时发现。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餐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燃气的,应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能够对由于气体泄漏发生的燃烧、爆炸、中毒等事故进行安全检测及报警,是守护燃气运行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商家未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部分商家安装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不合格,也有安装了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但未通电使用,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种多数未安装使用报警装置的现象,检察官在担忧的同时也产生疑问,这么实用的预防设备,为什么商家很少投入使用呢?
在询问中找寻原因
带着问题,公益诉讼检察官询问了相关商家。检察官发现,虽然这些餐饮经营商家都存在未安装或使用燃气报警装置的问题,但原因却各不相同。
有的老板向检察官反映,完全符合要求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不仅安装费用高昂,每年设备的检测和维护费用负担也较重,所以一拖再拖;有的老板则称,虽然相关行政部门对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有明确要求,但具体过程没有详细指导,自己也就随便从网上花几百元买了一个,效果怎么样也不清楚;一家专做外卖的老板的理由是,他们这种以做外卖为主的店面周转率高,店也是刚盘过来的,不清楚要装报警装置;还有老板直言是自己疏忽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导致厨房员工安全意识不高,随意将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电源拔掉,将电源用作它用,造成了安全生产隐患。
在剖析中制发检察建议
通过前期扎实细致的调查询问,公益诉讼检察官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逐一剖析。一方面,检察官认为,本案涉及的餐饮行业经营单位在使用燃气过程中未依法安装或使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加之周围遍布居民区、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燃气泄露,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并消除危险,有危及周围居民人身安全的可能性,存在较大公共安全事故隐患。另一方面,根据法律规定,相关行政单位对辖区内使用燃气的餐饮行业安装、使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具有监督管理职责和行政处罚权,如今看来还需进一步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经过全面诉前审查,宝山区检察院决定分别向相关行政单位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提出依法对餐饮生产经营单位未安装和使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的违法行为及时责令整改,依法履行燃气安全监管职责,督促辖区内燃气经营企业做好本案中餐饮行业生产经营主体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的安装、使用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相关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等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单位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本案涉及的餐饮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开具告知书责令立即整改,并督促燃气企业上门,做好宣传、发放告知、协助整改等工作。
此外,相关行政单位分别对区域内其他300余家餐饮单位开展隐患排查专项治理,通过联合行动,加大检查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形成治理闭环,有效推进燃气泄露报警装置安装工作。针对商户反映的安装燃气报警装置费用高昂的现状,相关行政单位以检察建议为契机,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府政策支持,鼓励燃气企业出台小微餐饮单位安装价廉物美的套餐,并将切断阀安装列入燃气企业供气成本,进一步扩大燃气泄露报警器安装率。
相关行政单位于收到检察建议书两个月内,将整改情况及措施书面回复宝山区检察院,经过认真审查与“回头看”后,宝山区检察院认为相关行政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在积极排查隐患的同时,为推进防止燃气泄露治理提出多种有效措施,社会公共利益得到维护。
安全生产无小事。餐饮行业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燃气事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因此防患于未“燃”,保障燃气使用安全是餐饮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堂“必修课”。
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宝山区检察院积极推动公益诉讼诉源治理,服务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大局,本着“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和“抓早、抓小、抓苗头”的理念,督促相关行政单位全面履职,运用多举措,着眼全方位,力求长效化,对企业燃气使用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监督整改。同时不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共商监管难题,凝聚监管力量,以服务保障民生的合力,同心筑牢燃气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