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关爱残障人士、用心用情助残扶残是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却有不法分子利用智力残障人士容易轻信他人的弱点实施诈骗。近日,宝山区检察院对这样一起诈骗案提起公诉。
2022年6月,王某在一家咖啡店休息时遇到了正在店内做服务员的陈女士。王某之前染上了赌瘾,积蓄也都被挥霍一空,在上海没有别的朋友,觉得陈女士反应迟钝,但和自己很聊得来,便加了她微信。有一次,王某说自己身体不舒服,陈女士还主动买药来看他。王某见陈女士人不错,就尝试开口借钱。一开始陈女士不肯借,王某便找了个工资日结的兼职,赚了几百元之后请陈女士吃了顿饭。自此之后,王某再以“看病”为由找陈女士借钱都成功了,但也不敢借太多,每次都是100、200元的小金额。王某并没有拿着这些钱去“看病”,而是又沾染上了网络赌博的恶习,有时赢了钱也会还一部分给陈女士。开了这个口子后,王某胆子大了起来,开始编造其他各种理由向陈女士“借钱”,并且越“借”越多——有时说自己看病需要钱,有时说家中有急事需要钱。陈女士对王某非常信任,每次都通过微信、支付宝向王某转账,这些钱大多被王某用于网络赌博。2024年2月,陈女士的家人发现她银行卡内存款全没了,这才知道陈女士被诈骗,前来公安机关报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官仔细审阅案卷材料,在梳理证据时发现,公安机关认定的诈骗金额主要是依据双方银行卡及微信的资金往来流水,但被害人陈女士的银行卡有多笔向王某支付宝转账的交易流水。考虑到陈女士是智力残障人士,对自身财产支配能力较弱,且当前支付方式多样,为确保精准认定犯罪事实、全面维护被害人权益,检察官引导侦查人员围绕支付宝交易记录再次开展深入核查,针对支付宝流水涉及的交易时间、金额明细等关键要素逐一核实,并结合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最终查明另有3万余元支付宝转账系王某诈骗的钱款,成功将该部分金额纳入诈骗总额,为准确指控犯罪、依法惩处王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依法审查查明,王某捏造“生病需要用钱”“家中急需用钱”等理由,共计骗取陈女士17万余元。
同时,检察官了解到陈女士被骗钱款是她和丈夫多年积蓄,且夫妇二人均系智力四级残疾,收入微薄还要照顾两个孩子,无法满足日常开销。同时,王某至今未能向陈女士退赔任何钱款,致使其生活陷入困境。为帮助陈女士一家渡过难关,检察官主动启动司法救助程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并详细告知被害人亲属司法救助的申请条件及流程,协助其整理、提交相关材料。经过多方努力,司法救助金及时发放到陈女士手中,有效缓解了她的家庭生活压力,让被害人及其家属感受到了司法温度。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钱款,数额巨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以诈骗罪对其提起公诉。
检察官提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障人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侵害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当前诈骗分子套路多样,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因与外界交流较少,易被不法分子盯上,监护人或家属应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了解其日常活动和交往情况,防止他们受到诈骗分子的欺骗。